[内容为空]
本不想破坏论坛里庄重肃穆凄凄凛然的良好气氛,但终于在又读了一遍时间的眼睛之后难捺激动,借贵坛一块宝地听乐之余搦管操觚。无敢有踵事增华之意,权当做供人消遣的牛溲马勃。可叹阿戴去的突然他对唱片的热爱、对音乐之上下求索着实发人深省。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对音乐追溯穷源的发烧友人是不多的,阿戴是其一,胡三哥是其一。其文的文皆不能赞一词之不刊之论。今日读来如晨钟暮鼓,令后生望其项背。
有时候听音乐听得多了,未免生出一些麻木不仁的情况。不管音箱里响出何种动静,似乎都与我无关,只是觉得每日此时此刻应该打开音响搞出一些声音,或者在摇椅上捧着厚重晦涩的书的时候做一个无聊事来打发另一个无聊事…… 当然,有时候也不看书,不饮茶,停了灯光看着昏昏暗暗的灯丝 摇着摇椅浑浑噩噩的听不知哪张CD。时光好像在摇摆中偷偷的加速了,不多会儿一曲将终,可恶CD播放了太短不能继续 ,精神也不足以支撑身体再去关机一闭眼便是明天早上了。 但多数时候还是清醒的。人醒着,就免不得胡思乱想一番…… 这个帖子便是以后掌柜的胡思乱想的合集,既然想胡说胡说就免不了同好们的批判(笑)。 愿这个地方也作为同好们交流音乐认识的一个集合。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房屋甚小,甚小,甚是小。为了腾出半面墙的书架放置更多的书籍和杂物,前两年决定处理掉所有的CD唱片,统统拷进硬盘做计算机播放。而前不久几块硬盘不约而同的统统坏掉,一时失落,也没有心思再正襟危坐的听了。平时泡在音乐里久了的人突然不听了,感觉自己像是被关进了戒毒所里的吸毒者。百爪挠心两天后,万幸还有手机和笔记本计算机能出声响可解烦闷,于是在“非正式”的状态下听了几天的斯克里亚宾与若利韦的部分作品。感触与平时听音响系统得来的感触毫不相差:斯克里亚宾确实天才。 岂不奇怪吗?笔记本已经把录音中的音响要素损之殆尽,我却仍然觉得悦耳。相比在音响系统中听更能静心凝神更加专注于音乐的本身,而不是把精力放置于音场是否宽广、高度是否俊挺、深度是否阔远、定位的精准坚实触手可及之感或弦乐的音色张力与共鸣、有无松香味?、铜管的光泽是否有如阳光洒下的畅然,木管之余韵是否耐人寻味绕三日?回想一下,我大部分的听音时光都在诸如此类细枝末节之中纠结。很少有全神贯注的听过几次音乐。 我们引以为傲的“音响美”居然喧宾夺主的掩盖了“音乐美”的存在。不禁想起诸多的宣传水文无一不大谈音响要素之必要,音响美学之美感,音响文化之博大。而这些要点是否妨碍了音乐的传递缺只字未提,我戏称以上为听摔玻璃杯打雷过火车的专用音响。形式感过于强。无可否认的是音响作为一种表达的艺术是有美的,既然是一种美就一定包括美与丑的存在。 乔治,桑塔耶那有句很有名的话:“美学上最显著最有特色的问题就是形式美的问题。”长期以来对这句话的含义感到十分的困惑。由于对艺术的审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理解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某种偏差,有时候甚至让人怀疑形式美对于艺术来说是否可能,进而对艺术的本质也产生了怀疑。对审美对象的艺术形式的审美层次的探索,是确证艺术的本体存在,确证作为美的本质的存在的作为感性具体的自由形式的特征的重要事项。 作为对审美对象的艺术形式的审美层次的探究和把握,试图从艺术创作的主体和审美欣赏主题的深层心理结构的探索、把握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从这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具有艺术本体论的意义。艺术形式的审美层次是必然存在的。 那么如果把音响看做是一种有关声音再重放的艺术形式,那么音响也符合上述的特征。音响艺术也具有不同的审美层次。之所以把艺术形式之美当做不同层次的审美理解,是因为其存在感性直观的特征,和多种形式构成要素具有无限多的组合的多样性。对音响之美的审美层次的理解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在此陆续讨论几个角度。